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各级残联积极探索竞技体育与康复体育协同发展,系统发掘和推广符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康复健身体育项目,培育出多例兼具地域特色与社会效益的典型案例。青岛市城阳区构建“康复健身+精神文化”融合服务方式,有效整合资源,提升了残疾人居家康复健身服务效能和生活品质。
强化专业支撑,精准对接个体需求。20名资深康复医师、治疗师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组建“康复健身体育技术指导团队”,提供常态化、专业化入户指导。采用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等工具,结合居家环境、身心状况等综合评估,科学配备居家康复训练器材,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短、中、长期“三阶目标”康复训练方案,实行“一人一策”。经专业评估,累计为重度和有居家康复需求人员配备健身体育器材230件、助听设备13个、辅助康复器具69件。部分需轮椅出行的残疾人经团队半年专业干预后,上肢运动功能(FuglMeyer评分)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(Barthel指数)得到提升,实现从扶墙站立10分钟到室内自主行走20米。
深化文体融合,拓展康复服务内涵。将体育运动、精神文化、康复服务及非遗传承融合,发挥综合服务效能。结合区“文化两创”优势,组织残疾人走出家门,参与社区八段锦、拍打操、舞蹈等“一段操、一堂课、一个会(趣味运动)”健身活动及剪纸、布艺、面塑、绘画等文创非遗传承活动,实现体育健身、文化熏陶作用。结合社区特点,每周常态化组织“康复健身+精神文化”残健融合活动,营造关爱残疾人、支持康复的良好社会氛围,提升参与者的身体机能、康复信心和社会融入意愿,惠及更多残疾人家庭。
激发自助互助,构建社区支持网络。组织社区成立康复健身体育“家庭自助互助联盟”,由社区体育指导员、家庭成员和热心居民组成,开展结对帮扶和支持服务,解决部分残疾人家庭时间有限、难以独立开展康复训练问题。在部分社区、定点机构搭建“共富康体坊”,配备训练式阶梯、功率车、踏步器等专业康体健身设备,将体育元素融入残疾人日常生活,助力残健共融。通过“联盟”平台,实现邻里互助,增强残疾人及其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,惠及400余名重度残疾人及千余名家庭成员。
健全长效机制,保障服务持续发展。制定《城阳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长效服务工作方案》,明确组织架构、服务团队、内容与频次,整合街道、社区、机构、医疗康复、场地设施及人才资源,引入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支持,努力扩大受益覆盖面。构建“政府主导、社会支持、专业运作、自助互助”的服务机制,形成良性循环,更好满足重度残疾人居家护理、康复和锻炼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