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市以“社区微业”为突破口,聚焦残疾人群体就业需求,以“惠残爱心小屋”撬动残疾人就业,蹚出一条残疾人“就近求职、乐享服务、临家易业”的新路径。截至目前,全市建成并运营“惠残爱心小屋”300余处,辐射带动残疾人及其亲属480余人就业。
一、规划先行,绘就“爱心小屋”蓝图
(一)抢抓机遇,试点先行。紧抓全省垃圾分类“桶改房”契机,出台方案将垃圾分类与残疾人“社区微业”结合,在德城区、陵城区、天衢新区开展“惠残爱心小屋”试点,引进第三方运营,创新残疾人就业新业态。(二)部门协同,政策支持。出台《德州市开展“社区微业”促进残疾人就业实施方案》,建立联动机制;将“惠残爱心小屋”就业残疾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,开发“惠残爱心小屋”残疾人公益性岗位300余个;市文明办、市商务局分别授予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残疾人志愿服务站”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便民服务站称号,丰富“惠残爱心小屋”内涵。(三)选点建设,统一标准。建立“市-县-镇-社区”四级工作机制,各县市区优先选取入住500户以上、残疾人较集中的居民小区建设“惠残爱心小屋”,用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物业、防疫方舱板房等闲置房间资源,统一编号、标识、外观及制度,为符合条件且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操作简单、灵活性强的就业岗位,助力残疾人及家属实现“家门口”稳定就业。
二、精细运营,打造“微就业”生态圈
(一)规范管理,加强培训。制定《德州市“惠残爱心小屋”管理规范标准》,明确管理制度、工作流程,加强岗前业务培训指导,全市举办蛋糕烘焙、电器维修、缝纫技术等“微培训”42期次,培训残疾人1200余人次,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。(二)多元运营,丰富业务。实施“惠残爱心小屋+”市场化、多元化运营模式,引入中国邮政等十大运营主体,探索“残疾人独自经营”“残健融合经营”“企业冠名经营”等多种运营模式,嫁接社区团购、家电维修等便民业务,因“屋”制宜、各具特色。(三)稳岗增收,提供保障。运营商与“惠残爱心小屋”员工签订用工协议,实行“底薪+绩效”模式,提供月均3000-3500元的底薪保障,建立员工晋升渠道,支持爱心小屋工作人员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。
三、融合赋能,绽放“多样化”服务魅力
(一)“惠残+便民”,双向服务。依托“爱心小屋”开设剪发店、修锁铺、修鞋店等,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所支持,帮扶400余名残疾人实现“微创业”。陵城区西关社区“如康家园”残疾人之家设有“爱心小屋”便民工坊,修鞋、配钥匙、修拉链、家电维修等一应俱全,吸纳附近残疾人创业,服务周边社区群众9000余人次。(二)“资源+帮扶”,对接需求。深入企业、社区开展走访拓岗专项活动,了解残疾人群众就业需要和企业用工需求,在“惠残爱心小屋”建立“招聘需求”专栏,定期组织企业进社区开展小型就业供需见面会,开展社区“微招聘”68场次,帮助近千名残疾人实现就业。(三)“公益+项目”,持续发展。构建“社会组织+爱心企业+志愿者”的微公益团队,以“爱心小屋”为阵地,提供心理健康咨询、义剪、义诊、惠残政策讲解等志愿服务;对接邮政管理局,按照市场化运营原则,为符合条件的“爱心小屋”增设社区快递业务,将其融入社区快递服务网络,助力残疾人及其亲属实现“家门口就业、就近端增收”。